在二战爆发前,德国在短短的7年时间内,实现了陆军规模的惊人扩张,从最初的10万人迅速增至400万人,将自己由一战时的战败国转变为当时欧洲最有实力的军事强国。
这“华丽转身”背后既有强烈的民族情绪作用,也少不了英、法两国的妥协。然而,《慕尼黑协定》的臭名昭著,虽然维持了半年的和平,却在德国悍然撕毁,吞并捷克斯洛伐克,并将下一个军事目标指向波兰,令英、法彻底醒悟。为什么德军不收手?
德国元首算准了英、法两国不敢开战。
从德国撕毁《凡尔赛和约》开始,其称霸欧洲的野心便显露无疑。通过进军鲁尔区、吞并奥地利、占领捷克斯洛伐克,德国元首成功将德军打造成一支规模庞大、高效机动的军队。
然而,英、法两国却奉行“绥靖政策”,在退让和从容中眼看着德国崛起。这种情况下,德国元首料定了对方的不敢进攻。《慕尼黑协定》虽然是英、法、德、意四国签订的,但以牺牲小国的利益来达成英、法两国“祸水东引”,与苏联开战的目的。
这体现了英、法两国害怕战争、不想战争、不敢抗争的真实写照。对德的宣战更多只是恫吓,没有实质行动。
在经过7年的“卧薪尝胆”后,德军在规模、技战术水平、新武器运用等方面足以碾压欧洲各国。
与这样一支武装力量一决高下,英、法联军则显得力不从心。此时,英、法两国在马其诺防线集结了庞大兵力,而德军只有28个师,驻守在千疮百孔的齐格菲防线,甚至没有一辆坦克。
但德国元首深知对方不敢进攻。
不仅如此,波兰战役爆发前,英、法两国千方百计不与苏联结为同盟。德国与苏联签订《互不侵犯条约》,打破了英、法两国“祸水东引”企图,让英、法彻底懵逼。
德国元首早已摸准了对方的“脉搏”,玩弄着政治手段,让张伯伦、法拉第等人感到“愚蠢”。
然而,英、法两国并没有做好开战的准备。
1939年9月1日,德国入侵波兰,英、法两国对德宣战。在马其诺防线集结的英、法联军达90个师,而德军只有28个师,形成了明显的压倒性优势。然而,英、法联军却“静坐”了8个月,被称为“奇怪的战争”。
一周后,法军前沿部队试图向德国境内推进,但遇到的德军“一触即溃”,法军担心遇到埋伏,于是原路返回。这场“假进攻”的闹剧揭示出英、法联军的不作为,成全了德军在占领波兰后,将主力调至西线,实施“曼施坦因计划”的准备。
英、法两国在马其诺防线上对德军采取守势,担心开战可能带来不确定的因素。这种局势令德国元首感到满意。一场“奇怪的战争”中,双方官兵沉浸在和谐的氛围中,进行足球比赛,共同度过了8个月的相对宁静。
不过,英、法联军在这场宁静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,因为他们的“不作为”为德军的壮大提供了时间和机会。
波兰法联军元首德国德军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